地址: 广西南宁市龙亭路8号南宁学院教育学院208办公室
    院办电话: 0771 - 5300752
    教务科电话: 0771 - 5300798
    实践科电话: 0771 - 5300752
    邮箱: nnxyjyxy@163.com

    社会服务
    “教育赋能・非遗焕新・科技助农”——南宁学院教育学院2025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⑤|第四站:仫佬族博物馆
    2025年07月11日 10:28  来源:黄雅雯、黄彩兰   浏览:

    当青春遇见非遗:大学生与仫佬族文化的双向奔赴

    7月4日,南宁学院教育学院“教育赋能・非遗焕新・科技助农”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中国仫佬族之乡罗城,开展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传承实践活动通过非遗工坊研学、博物馆深度对话、民族服饰体验三大板块,22名师生共同探寻了仫佬族文化的基因密码,以青年视角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

    指尖上的非遗:一针一线解码文化基因

    在罗城仫佬族刺绣传承基地——谢秀荣工作室,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谢秀荣向成员们展示了“锁绣”“平针绣”等传统针法。她手持绣绷,细致讲解每一针的落点与收线技巧。成员们围坐绣案,在谢老师耐心细致地指导下尝试制作简易绣片。“锁绣”这一源自唐代的古老针法,以其独特的勾连成环技艺,象征着家族血脉的生生不息。“看似简单的针法,实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非遗传承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令人由衷敬佩。”2023级学前教育2班覃善良感慨道。

    博物馆探索:对话千年文明

    在全国首个仫佬族专题博物馆——罗城仫佬族博物馆,青铜錾花腰刀、彩绘陶罐与竹编粮仓等展品生动展现了仫佬族古代生活图景。民族服饰展区,蓝靛染布为底、绣有凤凰与八角纹的衣裳格外引人注目。讲解员介绍:“仫佬服饰的每一道工序都承载着族群记忆。采用“叠彩绣”技法的十二彩绣花背带,红、黄、绿等丝线层层叠加,形成立体花卉图案,精妙绝伦。讲解员还详细介绍了仫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依饭节”这一节日于2020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日期间,族人会身着盛装举行祭神、唱诗、舞龙等仪式,祈求风调雨顺。

    服饰体验:从旁观到沉浸

    在民族服饰体验环节,成员们身着精美的仫佬族服饰,银饰碰撞声与欢声笑语交织,斑斓的服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据《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志》记载,仫佬族服饰最初为御寒的粗麻布衣明代引入蓝靛染布技术后,逐渐融入更多的审美元素。通过亲身体验,成员们深切感受到,非遗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鲜活的文化传承,它存在于长辈的针线中、祖先的遗物里,更在年轻人的创新中焕发新生。

    此次活动以“非遗+研学”模式,搭建起了传统文化与青年群体桥梁。团队成员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不仅文化的记录者,更要做文化传播者。未来,他们将通过新媒体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仫佬族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文/黄雅雯、黄彩兰 /黄意 一审一校:黄彩兰 二审二校:杨先春 三审三校:黄丽军


    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谢秀荣老师传授基本刺绣手法

    团队成员参观谢秀荣工作室展品

    仫佬族博物馆讲解员讲解仫佬族起源

    仫佬族博物馆讲解员讲解石围古村情况

    团队成员体验仫佬族民族服饰

    非遗传承人谢秀荣老师与教育学院童梦劳艺工作坊成员合影

    乡村振兴促进团全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