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 广西南宁市龙亭路8号南宁学院教育学院208办公室
    院办电话: 0771 - 5300752
    教务科电话: 0771 - 5300798
    实践科电话: 0771 - 5300752
    邮箱: nnxyjyxy@163.com

    社会服务
    “教育赋能・非遗焕新・科技助农”——南宁学院教育学院2025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⑫|第十一站:煤砂罐制作学习
    2025年07月18日 11:00  来源:黄雅雯   浏览:

    旋转的木制转盘上,泥坯在指尖起舞,7月8日,南宁学院教育学院“教育赋能・非遗焕新・科技助农”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河池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堡镇,深入自治区级非遗煤砂罐制作工坊,用双手触摸千年技艺的温度,以青春视角解码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

    溯源:泥土里走出的非遗密码

    在四把镇煤砂罐制作基地,团队成员跟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吴昌术,探访原料采集地。吴昌术老师介绍:“煤砂罐的原料都是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矸石、白泥、煤灰通过一定比例混合制作生产,再经多道工序锤炼而成。”团队成员现场观摩并体验了原料研磨过程。吴老师还向大家展示了几种常用的仫佬族煤砂罐,样式美观,品种丰富,既满足当地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又展现了实用与艺术的结合。

    匠心:烈火淬炼的千年智慧

    煤砂罐制作主要需要经过选料、和料、制生坯、烧制、松叶过釉等复杂工序。传承人吴珍佳老师现场演示传统快拉坯技法,他说道:“非遗传承是一项长久的事业,煤砂罐手艺一周内可入门,但要学细学精,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团队成员2023级学前教育2班覃善良在体验拉坯时感慨:“看似简单的旋转,力道拿捏稍有偏差就会前功尽弃,传统技艺的精妙远超想象。”

    从选料捶打的“咚咚”闷响,到修坯刻花的沙沙细语,工坊内交织的声响,谱写成一曲跨越时空的匠心交响。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长’出新枝桠的活树。通过此次深度实践,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当非遗技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既能守护文化根脉,更能培育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经济”,让传统技艺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 文/黄雅雯 图/黄意 一审一校:黄彩兰 二审二校:杨先春 三审三校:黄丽军

    非遗传承人吴昌术老师介绍煤砂罐外观及用途

    传承人吴珍佳老师制生坯过程

    团队成员学习制生坯过程

    团队成员制作成果展示

    传承人吴昌术、吴珍佳老师与团队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