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 广西南宁市龙亭路8号南宁学院教育学院208办公室
    院办电话: 0771 - 5300752
    教务科电话: 0771 - 5300798
    实践科电话: 0771 - 5300752
    邮箱: nnxyjyxy@163.com

    学院动态
    “教育赋能・非遗焕新・科技助农”——南宁学院教育学院2025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②|第一站:石围古村
    2025年07月11日 10:08  来源:黄雅雯、黄彩兰   浏览:

    为深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教育、科技与文化在乡村发展中的协同作用2025年7月3日,南宁学院教育学院“教育赋能·非遗焕新·科技助农”乡村振兴促进团前往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石围古村,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乡村振兴团成员怀揣着对乡村的深情厚爱与殷切期待,踏上了社会实践的希望之旅。团队首站来到罗城石围古村,古村当地负责人曹莹璐带领大家参观了石围古村遗址与民俗博物馆。

    石围古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是仫佬族银氏家族的聚居地,村内200年历史的仫佬族木雕民居、宗祠、石板天井及忠孝文化神台。2014年,石围古村被正式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团队成员通过对博物馆实物展陈、文献资料及负责人的口述历史,深入了解了仫佬族的文化传承脉络。竹编工艺、木刻对联等非遗展品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精妙,引发了对文化保护与创新传承的思考。

    团队重点调研了仫佬族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技艺与舞草龙文化。在非遗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成员们亲手编织竹编扇,学习经纬交织的技艺,感受“以竹为纸,以手为笔”的匠心;通过参与游龙、翻龙、舞龙、盘龙等动作,体验了这一传统民俗的文化内涵。舞草龙,作为仫佬族的重要文化传统,不仅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更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负责人曹莹璐提出石围古村面临的“文旅融合不足”“青年人才流失”等发展难题,团队成员就提出的问题结合专业,提出“竹编扇与学前教育手工融合”“舞草龙、竹球与体育教育比赛竞技结合”的发展方案得到高度认可。双方还就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共同推动石围古村的持续发展的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团队成员在参观了石围古村后还走访了当地村民,深入了解石围古村的历史渊源、村名由来以及独特的仫佬族砖木斗拱建筑风格。当竹编扇的经纬间流淌着青年学子的巧思,当舞草龙的龙身跃动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当智能灌溉系统的水流滋润着千年梯田,石围古村正以崭新的姿态书写乡村振兴的篇章。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场教育、非遗与科技的跨界融合探索。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每一份青春力量都是点亮希望的火种。南宁学院乡村振兴促进团将继续以专业为基、创新为翼,在助力乡村发展的道路上书写青春答卷。当青年智慧与乡土需求同频共振,千年古村既能守住文化根脉,亦能拥抱时代浪潮。未来,团队将持续推动以脚步丈量乡土,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探索教育、文化、科技协同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文/黄雅雯、黄彩兰 图/黄意 一审一校:黄彩兰 二审二校:杨先春 三审三校:黄丽军

    罗城仫佬石围古村负责人曹莹璐向团队成员介绍石围古城

    团队成员参观石围古村文化长廊

    负责人曹莹璐讲解当地煤砂罐的用途

    团队成员参观石围古村民俗博物馆

    团队成员学习仫佬族竹编扇

    学习仫佬族舞草龙

    非遗文化座谈会现场

    团队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