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8日至19日,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杨先春、教工党支部书记龚敏、党总支宣传委员杨海玲、教工党支部组织委员樊原朱、党员教师代表及学生入党申请人一行,跟随南宁学院副校长陈雄章教授赴广西防城港开展2024年5月“走边防”主题党日活动,先后前往东兴口岸、大清国一号界碑、巫头哈亭、京族博物馆、防城港金滩、白龙炮台、边陲明珠、防城港城北烈士陵园等地考察,深入了解中国边境海防历史、中越两国建交历史发展、京族历史文化和戍边卫国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5月18日上午,师生前往东兴口岸附近考察。第一站考察北仑河大桥,师生了解了自1958年通车以来,这座桥不仅是连接中国与越南两地的交通要道,更是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和发展的象征与缩影;第二站师生参观胡志明亭,陈雄章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胡志明同志的故事,表达了他对推动中越政治、经济往来及促进中越友好合作不断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师生第三站参观东兴侨批馆,在这里陈校长指出,由于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中国人民被迫处在战乱和饥荒中,幸而潮汕人开通了“东兴侨批路”这条生命线,挽救了大批国人的性命;第四站师生瞻仰中越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和东兴党支部成立纪念碑,陈教授讲述了中越两国革命烈士共同抗击法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英勇事迹,以及东兴党支部的成立标志着东兴地区党组织建设的开始,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东兴地区革命事业的发展。
5月18日下午,师生考察大清国一号界碑、巫头哈亭和京族博物馆。首先来到大清国一号界碑,师生了解了这里是中国陆地和海岸线的起点,也是广西沿边公路的起点,它不仅明确了中越两国的边界,也体现了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的坚定信念;接着师生前往巫头哈亭,这里是京族群众举行“哈节”祭祖、祀神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樊原朱老师现场教同学们唱京族民歌《过桥风吹》,感受京族的文化魅力。最后师生前往京族博物馆进行参观,通过博物馆内的珍贵文物和图片资料,师生了解了京族人民与海洋间的联系,他们运用海洋资源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和渔业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月19日上午,师生前往白龙炮台、边陲明珠和防城港城北烈士陵园考察。第一站是位于东兴市东南部的白龙炮台,师生参观了炮台内部,了解了它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而修建的重要军事设施,在中法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樊原朱和黄钰善两位同志面朝大海带领师生合唱《渔家姑娘在海边》,表达了海岛女民兵参加生产劳动、保卫新生活的纯朴、执着、倔强的性格和坚定信心。第二站师生参观边陲明珠,它是防城港从一个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港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象征着防城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陈教授表示,防城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以及国家对沿海城市建设的大力投入。第三站师生前往防城港城北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该烈士陵园主要安葬戍边卫国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在这里师生默哀、鞠躬,为革命先烈敬酒、上香,献上了他们最浓厚的敬意。
本次主题党日活动师生深刻领悟在党的外交方针指引下,中越传统友谊作为两国人民的共同财富,承载着并肩作战、共同发展的深厚情感,是一曲两国团结互助的壮丽史诗;京族文化的独特性彰显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激发了党员群众珍惜并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积极践行文化自信;活动中师生学习了革命先烈们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更清醒地认识和平与发展来之不易,增强了师生为国家兴盛贡献个人力量的使命感,将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为促进国家发展和维护边疆稳定不懈奋斗。(教育学院供稿 文/何麒俊 图/覃小宾)

教育学院党总支在1368(1)号界碑前合影

陈雄章教授在大清国一号界碑前授课

陈雄章教授在东兴支部纪念碑前授课

教育学院党总支在东兴支部纪念碑前合影

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在东兴支部成立纪念碑前合影

陈雄章教授和樊原朱同志在哈亭授课

教育学院党总支在白龙炮台

樊原朱和黄钰善两位同志带领师生合唱《渔家姑娘在海边》合影

教育学院党总支在山海相连地标广场合影

陈雄章教授给师生讲授烈士英雄事迹

教育学院党总支在防城港北烈士陵园合影